近年来,城市水源污染、暴雨内涝、管道爆裂等突发性事件频发,给城市水安全保障提出了 更高要求,尤其是在国家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必须按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遵循城 市水系统循环规律,适时调整城市水安全保障战略。为此,笔者建议将“节水优先,治污为本, 科学开源,保障安全”作为新时期我国城市水安全保障的总体战略,并以此来引导城市水系统的 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行,进而促进城市水系统的良性循环。 城市水安全是当前的热门话题,也是重要的生态、环境和社会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历 来高度重视。保障城市水安全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也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水安全战略决 策、水工程规划设计、水设施建设运营和水务监督管理等诸多方面。其中,战略决策具有前瞻性、 全局性和引领性,这是保障水安全的关键,但任何战略都具有时效性,必须与时俱进。在我国推 进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面对新问题、新需求和新挑战,需要适时调整水安全保障战略。
“安全”在社会学中是指不受威胁,没有危险、危害、损失,是免除了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 的状态。由此引申的“水安全”概念应该是指,在水的领域免除了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状态。 在不同的学科领域,水安全通常具有不同内涵。就城市区域的给排水而言,水安全是指在满足城 市生活、生产和生态需水的前提下,免除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状态,包括水量、水质和设施安 全等,其核心是饮用水安全。 关于水量安全。城市供水系统必须提供足够的水量,以满足城市生活、生产、生态的合理用 水需求,这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保障水量安全的前提 是具有高保证率的水源。通常情况下,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的供水保证率应高于 90%, 规模较大的重点城市应在 95%以上。采用多水源供水有利于提高保证率和应对水源突发污染事 件,有条件的城市适度开采地下水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关于水质安全。保障水质安全尤其是生活饮用水安全,通常需要建立“三道防线”。“第一道 防线”是水源地,按照国家现行的标准规范要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的水质, 应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水的要求,但现实是这道防线被全面突破,评价标准被降至 Ⅲ类水;“第二道防线”是水厂净水系统,目前面临水源污染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提高的 双重压力;“第三道防线”是供水管网尤其是“二次供水系统”,面临着保障“龙头水”水质达标 的严峻挑战。另外,有效治污有助于改善水环境质量,提升水景观品质,促进城市水系统的良性 循环。
关于设施安全。设施安全是城市水安全的基础,城市供排水设施是城市水循环系统的重要载 体,与城市交通、电力、供热、供气等基础设施关系密切,事关城市公共安全大局。建设完善的 供水设施是确保供水水质合格、水量充足、水压稳定的基本条件,现代城市不能接受大面积、长 时间的停水事件,也不允许将水质不合格的水供给千家万户;系统配套的排水设施,是确保城市 雨水尤其是汛期雨洪安全排放、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得以及时收集和有效处理的关键所在,也是 实现城市水环境、水生态安全、维持良好人居环境的必然要求。 此外,还应围绕由“水源、供水、用水、排水”等基本单元构成的城市水循环系统,建立“从 源头到龙头”全流程的水质监测预警、快速响应和应急救援能力,应对突发性污染事故、极端气 候变化和重大自然灾害,全面提升城市水安全保障水平。 在今后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节水优先是战略基础。鉴于我国水资源相对短缺的基本水情,必须把“节水优先”作为 保障水量安全的战略基础,这是缓解水资源短缺、降低设施投资、减少污水排放、提高用水效率 的优先选择和必由之路。我国水资源总量与实际可利用量相差甚远,如不采取强有力的节水措施, 预测到 2030~2050 年,全国的需水量将可能接近可用水量的极限。因此,必须以水资源的承载能 力为约束,从过去的“以需定供”向“以供定需”策略转变,努力建设节水型城市;要遏制不顾 水资源条件的扩张性需求,防止无序、过度开发水源,尽量减轻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避免城市水系统陷入调水越多、浪费越大、污染越严重的恶性循环。
第二,治污为本是战略重点。面对当前我国城市水环境污染的严峻形势,必须把“治污为本” 作为摆脱水质危机的战略重点,这是改善水环境、保护水资源、恢复水生态、保障水安全的必然 要求和根本出路。我国城市水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城市饮用水水源污染依然 严重,有关机构对水源水质的监测结果表明,近 10 年来我国重点城市的水源水质仍呈恶化趋势, 水源水质达到Ⅱ类标准的比例不到 20%。因此,必须摆脱过去主要依靠末端治理削减水污染负荷 的路径依赖,促进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治理和生态修复相结合的战略转变, 实现水污染的全过程控制和水环境的综合整治,逐步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遏制“水质型”缺水 问题蔓延,确保饮用水水源安全。
第三,科学开源是战略智慧。针对我国许多城市面临缺水与内涝并存的双重挑战,必须把“科 学开源”作为兴利除害的重大战略举措,这是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防止城市洪涝灾害、促进水 生态文明建设的智慧选择和重要举措。必须突破筑坝建库提引地表水、打井挖沟抽取地下水的传 统开源模式。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在合理开发地表水、地下水等传统水资源的同时,大力推进 再生水、雨水、海水、微咸水等非传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经净化处理后的城市污水是城市的再 生水资源,数量巨大,可作为作物的灌溉用水、工业冷却水、城市绿化用水、环境用水和地面冲 洗水等。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合理控制土地开发强度,建设雨水滞流、 渗透、收集和处理利用系统,有效控制城市地表径流,提高城市对雨水的吸纳和蓄滞能力,努力建设“海绵城市”,降低城市内涝风险。
第四,保障安全是战略目标。基于近年来水污染事故频发、城市内涝、管网爆裂等严峻形势, 必须把“保障安全”作为治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建设生态文明、改善人居环境和促进城市 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首先,是保障饮用水安全,“让群众喝上放心水”。要通过理念、科技和体 制机制创新,努力构建饮用水安全“从源头到龙头”全流程的保障体系和“从中央到地方”分层 级的监管体系,不仅要应对突发性风险,也要考虑累积性风险。其次,要保障城市的水环境安全, 营造城市宜居环境。城市水环境治理不仅要采取工程措施治理工业点源也要考虑城市面源污染, 更要考虑生态修复等非工程措施。再次,要保障城市的防洪排涝安全。通过提高标准、完善规划、 加快建设、细化管理等措施,建设经济合理、生态与环保并兼顾雨洪资源利用的城市排水防涝综合体系。
自新中国建立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变化,我国城市水安全保障战 略经历了从“以需定供、单纯开源”到“开源为主、提倡节水”,再到“开源与节流并重”乃至 2000 年后的“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的演变。而近年,我国城市各类水安全事件频 发,社会各界对此高度关注,同时在当前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发展可能面临新的问 题、新的需求和新的挑战,有鉴于此提出了“节水优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保障安全”的城 市水安全战略建议凸显了“科学开源”的必要性和“保障安全”的紧迫性,以期引导城市水系统 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行,实现保障城市水安全,持续改善民生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