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数十亿元的农村污水处理系统是广州市治水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广州各地建成农村污水处理系统800多个。农村污水处理系统投入使用后,农村环境卫生问题已得到明显改善,一些地区的污水处理系统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系统仍遭遇 “水土不服”:因农村人口稀少,实际水量仅达到设计流量的1/10,系统“吃不饱”,而禽畜废水等重污染源超标严重,系统“吃不消”,目前,不少村的情况是:仅五成生活污水得以接入了农村污水处理系统。这套耗资巨大的系统,该如何破除水土不服的困局,寻求突围?
从化是广州最早推行农村污水处理系统的地区之一。在从化鳌头镇大围村,一处迎风摇曳的美人蕉绿意盎然, “这些植物可不是种着玩的,它其实是一个小型人工湿地系统。”负责鳌头镇农村污水处理系统维护的环保工程人员吴伟华说。
吴伟华介绍说,鳌头镇农村污水处理系统主要采用人工湿地为主的污水处理方式。所谓“人工湿地”,实际上就是模仿自然湿地的生态功能。处理池根据地势选址,利用高低梯度产生动力,池底铺设防渗漏隔水层,然后通过沙石填料构成生物挂膜滤床结构,表面种植菖蒲、再力花、美人蕉等水生植物,既有景观效果,又能净化空气,最重要的是能对水质进行净化。
大围村中每家每户的生活污水在管道引导下进行污水收集,经过格栅渠、厌氧水解池流入这个“人工湿地”。
记者发现,生活污水从农户家里出来时,是深黑色的污水,经过厌氧池和小湿地净化后,水质变得较为清澈,直接排入周围的农田,不过,水量很小。吴伟华说,从化的农村污水基本上是生活污水、污水浓度较低,而且经过处理后,污水就近排入农灌渠或鱼塘。
从化区鳌头镇治水办负责人钟越成表示,农村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投入按照1000元/人进行拨款,凡是村里满足自流条件的村民生活废水已基本通过沟渠、官网统一收集到厌氧池、湿地进行集中处理。但近年来,由于农村人口大量外出经商和打工,污水处理站运营后,收集到的实际污水量远远少于设计污水处理量,再加上大部分留守人口都会截留部分生活废水用于灌溉菜地、园林,所以,部分站点的污水排放量很少,甚至没有排水痕迹。
钟越成表示,现在的农村污水处理系统的确“吃不饱”,以龙潭村大围自然村为例,该村的污水处理系统设计服务人口395人,日处理污水量48立方米,但该村常年在村中生活的人口不到80人,实际收集到的污水,只有设计能力的1/10。
吴伟华也表示,按照设计,如果水量不大的话,系统每天处理COD浓度1000的废水,一点问题都没有。村民每天排出的生活污水,COD大约在200~500,并且,水量也非常小。他打开大围村的纳污渠,用一根棍子放入其中,水深大约70厘米。“我们这个渠,可以经过的水深达到1.3米。”吴伟华说,这就相当于大马拉小车,有些浪费。
记者在走访中还发现:如今建成的农村污水处理系统主要处理的是生活废水和人体粪尿,但农村养殖废水并未在处理范围内,现有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不具备处理养殖废水的能力,所以,部分农村地区照样黑水直流,成为农村污水处理系统面临的一大尴尬。
上一页 页码:[1 2 3 >>] 下一页 共3页